新华丝路

产业发展

榆树市高标准农田的丰收“公式”

来源:长春日报 2019-10-26 14:17:10 张欣禹

摘要:从2016年开始,榆树累计投资近9.4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2666.7公顷,今年新建13333.3公顷,通过田、水、路、林等配套工程,打造旱能浇、涝能排、便于大型机械作业的高产稳产农田。

大型机械正在有序秋收。

秋收时节,天空与金色稻田交相辉映。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村民悦种植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,水稻已丰收。10月22日清晨,农机在这片丰收之地做最后两块稻田的收割。

在秋收前,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对丰收已是十拿九稳:“土埂换成塑料埂、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、全地块物联网环境监测,更有鸭稻共生种植模式,再加上今年雨水多,一公顷少说也要产1万公斤水稻。”高标准农田里,如解题公式一样的技术、模式,成为丰收稳产的保障。

用上塑料埂 让作业化繁为简

“目前合作社机械化程度基本达到100%,春耕100公顷地,7台农机同时工作,4天左右就可以完成插秧。”徐禹庆说,为了让作业化繁为简,合作社用上了塑料埂。

“50公顷高标准农田用的都是塑料埂,占地面积小,与普通稻田相比,田块面积增加了15%,农机使用规模是过去的一倍。”徐禹庆告诉记者,塑料埂省去了清理土埂杂草、修复土埂塌陷等工作,一公顷能节省2000元。

在春耕插秧期间,塑料田埂方便了农机出入,更成为运送秧苗、肥料的滑道,提高了水稻生产作业效率。

明渠变“暗道” 注水只需拧阀门

秋收后,水稻只留下半茬稻秆,徐禹庆指着露出的管道笑着说:“整个农田铺上了管网,春季注水时就像自家的水龙头一样,拧开阀门,水就到田里了。”

与常规稻田用的机井不同,过去两个白天都灌不完一公顷地,现在15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注水,而且地表水渠壕漏水的现象也不复存在。

注水泡田作为春耕的关键环节,水温高低影响着插秧时机与出苗,“春耕时气温还不稳定,用机井的低温水很容易冻上,但地下管网连接的是河水,就不存在这种现象。”

绿植替农药 生态经济得双赢

在装满最后一袋子粮后,徐禹庆捧着稻谷欣喜地说:“现在提倡绿色种植,我们种的粮食就放心吃吧!”农田里,高处的物联网环境监测全天守候,春夏虫子盛行时,地上有鸭子“巡逻”,这两个好帮手代替了农药、化肥,为这片农田除虫、除草、施肥,让土壤更肥沃、农民有增收。

合作社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,已在整个高标准农田每公顷投放130只鸭子,避免了除草剂和除虫农药的使用。

物联网环境监测更是帮合作社避免了病害的发生。“今年夏天,我通过远程监控发现他这里部分水稻有叶尖枯病的征兆,就告诉他及时防治,避免了病害发生。”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员金玄吉介绍,水稻生长过程相关数据都能看到,同时,市级农业专家会通过远程监控影像指导水稻科学种植。

从2016年开始,榆树累计投资近9.4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2666.7公顷,今年新建13333.3公顷,通过田、水、路、林等配套工程,打造旱能浇、涝能排、便于大型机械作业的高产稳产农田。


责任编辑:刘新

相关阅读

精彩视频

推荐阅读
热点文章